毛主席的生母文七妹,一位勤劳、善良、品德高尚的女性。1867年,她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坨(现名棠佳阁)的一个富裕农家,18岁的时候,她嫁到了仅一山之隔的韶山冲,成为农民毛贻昌的妻子,也成了这个家庭中最忙碌、最辛苦的人。1893年始国际期货配资,她相继生下了毛泽东、毛泽民、毛泽覃……
为了求学,为了实现人生理想,毛泽东早早地便离开了母亲,1919年春,文氏夫人患病,得了淋巴腺炎。这时正在长沙工作的毛泽东,把母亲接到长沙医治,母子曾短聚一个时期。
其间,毛泽东和弟弟泽民、泽覃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。这是文氏夫人第一次照相,也是最后一次照相。他的儿子们万万没有想到,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团聚。
这年10月,毛泽东突然接到了二弟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。毛泽东带上在长沙读书的小弟泽覃,星夜上路,直奔韶山。
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,没有任何交通工具,全靠两条腿走。100来里的崎岖山路,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。
即便如此,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,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,按照韶山的习惯,母亲早就入棺。
毛泽东紧跑急赶,还是没有看到母亲的最后一面。面对母亲的死,毛泽东百感交集,悲痛万分。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,泣不成声。
展开剩余57%毛泽民见哥哥这样伤悲,便劝毛泽东说:“哥,你也不要过于伤心了。你不知道,娘在临终时,一直在呼唤着你的名字,说你为什么还不回来。”
弟弟这么一说,更使毛泽东心如刀绞。泪如泉涌,母亲才52岁,不想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。当晚,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,拒绝所有人的劝阻,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。
他守在母亲灵前,对着暗淡的油灯,回想起童年的件件往事,慈母的形象时时浮于脑际。
在悲痛中,他席地而坐写出了《祭母文》,曰:
“吾母高风,首推博爱;遐迩亲疏,一皆覆载;恺恻慈祥,感动庶汇。爱力所致,原本真诚;不作讹言,不存欺心。整饬成性,一丝不诡;手泽所经,皆有条理。头脑精密,擘理分情;事无遗算,物无遁形……病时揽手,酸心结肠;但呼儿辈,各务为良。”
当时,毛泽东含着热泪给他的同学、好友邹蕴真写信,又高度赞扬了母亲的品德。信中说,世界上共有三种人:损人利己的人;利己而不损人的人;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。他说他的母亲正是这最后一种人。
1959年6月25日,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土。第二天一早,他就来到父母墓前,神情肃穆,深鞠三躬,充满深情地轻声说:“前人辛苦,后人幸福。”
下山后,在参观父母生前住过的卧室时,他难过地对身边人员说:“我父亲得了伤寒病,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,穿了一个眼,只因为那个时候……如果是现在,他们都不会死的。”
发布于: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正规炒股配资_线上配资平台开户_股票在线配资平台观点